2025年9月9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智慧农业专业大二的同学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当天,《作物栽培学》任课教师江晓东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园”中的作物标本园,让学生在田间地头感受农业科学的魅力。
田间“教材”鲜活登场
标本园内,上学期期末学生们播种的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甘薯、棉花、芝麻、高粱等夏作物长势喜人,成为专业课程最鲜活的“教材”。江晓东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认识各种作物,观察其特征和生长状况。“花生开花在茎上,果实为什么结在地下?什么样的枝条才能结出棉铃?为什么水稻种在了旱地上?为什么芝麻开花节节高?……”江老师一边指着作物,一边详细讲解,学生们则围在四周,认真聆听,不时蹲下身子仔细观察,还不时提出问题。
图1.老师带领同学们认识田间作物
气候与作物“深度对话”
结合今年的气候特征,江老师深入浅出地逐一讲解不同作物如何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今年的玉米长得非常矮,是因为在拔节期遭受到高温和干旱的复合灾害,严重影响了茎节的发育和伸长。高粱的抗旱和耐高温性能强,根系发达,所以同期播种的高粱长势要明显好于玉米。”江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们恍然大悟,在棉花植株前,一名学生兴奋地说:“我知道为什么新疆棉花质量好了!因为那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可是每年天气都不一样,怎么让作物年年都高产呢?”一位同学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现场教学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
图2.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作物生长受气象条件影响
田野里激发的学习热情
这次田间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收获颇丰。 “以前只在电视、网络上看到过这些作物,今天亲眼看到、摸到,感觉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了。” “通过这次田间教学,我亲眼见到、亲身体会到了作物生长和气候的关系,丰富了农业气象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科学的魅力,我现在特别想动手做一些科学研究,探索更多的农业奥秘。”学生们说。
江老师表示:“农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观察和学习,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希望通过这种现场教学方式,能让同学们真正领悟‘把论文写到大地上’的深刻内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是学院推进新农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学院将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图文,江晓东,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