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逢甘霖,实践润新田。
3月20日,正值春分节气与世界气象日双节交汇之际,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园在我校正式揭牌开园。该基地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以“传承节气智慧,践行劳动报国”为宗旨,融合气象防灾科普、劳动实践教育及新农科创新研究功能,为青年学子打造沉浸式文化传承与科学探索平台。
开园合影
以天地为课堂,以农时为教材。
开园首日,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与应用气象学专业研究生化身“现代农人”,在基地江晓东老师的带领下,于智能温室和作物标本园内开展春耕实践。翻土、起垄、播种、施肥、浇灌,番茄、黄瓜、辣椒等秧苗在青年手中扎根,玉米种子承载着科研与文化的双重期待破土萌发。同学们结合《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气象灾害与评估》等课程知识,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将传统农谚智慧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
春耕实践:翻土
栽种作物秧苗
科技赋能农耕,传承焕发新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新农科建设《安吉宣言》发起高校和全国“涉农高校二十四节气传承创新联盟”发起单位,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科建设号召,主动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面向农业气象行业服务需求及智慧农业发展新态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能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该基地建设依托我校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应用气象学、生态学、智慧农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优势特长,将节气文化与气象科学系统融入新农科建设体系。园区占地约10亩,包含智能温室、作物标本园、气象观测实践区等功能板块,形成“观天象-研物候-践农事”的完整教学链。
学科赋能:从课堂到田间的专业支撑
学院近年来围绕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农业气象学科优势,构建了“课程—科研—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师生团队常年深耕节气科普与农科实践,成果丰硕:“生态与农业气象教学团队”是全国气象教学团队、《农业气象学》获批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识课《二十四节气:科学、文化与传承》选课人数爆满、江晓东老师与新华社江苏分社合作连续刊发二十四节气科普知识;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体验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竞赛中获得多项奖项,“气象防灾减灾,助力乡村振兴”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优秀案例。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园的建成,标志着学院将节气文化传承从理论教学拓展至实体化、场景化的劳动教育阵地。
构建“三全育人”新生态。
未来,基地将拓展三大功能:建设“二十四节气植物园”,开展全天候气象-作物立体观测;数据采集;开设“节气厨房”、“草木染工坊”等劳动美育空间;打造“云上农园”数字平台,实现农耕文化VR体验。学院计划每年举办节气文化周,通过斗草、测晷、农耕运动会等活动,让青年在劳作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传承中践行“强农兴国”的使命担当。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随着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园的启用,古老的农耕智慧正在现代大学校园绽放新芽。这里既是研究气候变化的户外实验室,更是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实践熔炉,让青年学生在四季更迭中读懂中国智慧,在躬身劳作里厚植家国情怀。
(图文,江晓东,施婷婷)